如果上帝忘记 —— 读《被掩埋的巨人》
“对啦,迷雾。可真是个好名字。比特丽丝夫人,我们听说的话,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呢?我想,刚才我说过,去年有个陌生人骑马经过,在这儿过夜。他是从东边沼泽来的,和今天这位勇敢的客人一样,不过说话的口音很难懂。我请他在这个旧房子里休息,和你们一样,晚上我们谈了很多事情,也谈到了迷雾,你们用的这个名称倒很贴切。他对我们这个奇怪的毛病非常感兴趣,一遍一遍提了很多问题。然后他提了一个说法,我当时没在意,但后来一直在考虑。陌生人认为,可能是上帝本人忘记了我们过去的很多事情——遥远的事情,当天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上帝不记得,我们这些凡人怎么可能还记得呢?”
——《被掩埋的巨人》
遗忘是我最钟爱的主题之一,尽管它在小说家的笔下总作为对人物过往遭遇的创伤事件的伏笔而被使用,被作为一种故事进入尾声时用以揭示“未知的已知”的“已知的未知”被设定,以回归的形式在故事的时空尺度上引发极大的张力,震慑读者的心灵。
简单来说,遗忘甚至不被严肃地认知为一种“主题”,而是一种经典、成熟、甚至陈腔滥调的学院派叙事手法,你能见到它在各种产物中大放异彩:一个简约明快的欧亨利式结局、一个褒贬不一的叙述性诡计、一个追忆往昔的巡礼史诗……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二十一世纪,这种叙事手法却被越来越多地在严肃文学中被用于对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探讨,当你发现故事由主人公的遗忘/失忆而引出,你便对接下来的故事有所预感:一个社会的历史奇点、一个意识形态的演进和结构、一个虚构角色人生中的一场变故,三者将被同时指涉。
运用这种结构者犹为典型的,便是同样身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其《夜半撞车》、《暗店街》等作品中,主人公都饱受失忆的困扰,怀揣支离的记忆碎片,穿梭于充满岁月痕迹的一幕幕时代背景中,带来一种蓝调般迷人的氛围。
以遗忘作为主题的故事,总具备一种不可思议的疗愈作用,在我的设想里,这是由于人类精神世界固有的症结如此——一些过去的创伤对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影响,而我们却无法分辨其中究竟。